谈论起内地的导演,姜文绝对算是天赋异禀,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他就是逼格的代名词,姜文才华横溢、特立独行都使得他本人及作品成为最富个性和少见的作者电影符号明显的一号人物,今天和影迷聊一聊被许多人称之为华语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鬼子来了》。
直至今日,我们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国产影片中反映“战争与人”这一主题最具突破性的一部,影片改编自尤凤伟的《生存》,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
这样一部影片对于姜文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他并非仅仅是简单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在他担任导演之前长期的演员生涯中,都赋予了自己所扮演角色充分的生命力和超越角色符号化本身的内涵,他倾向于与观众进行交流,倾向于打破人们脑海里固有的历史印象。《鬼子来了》的结尾处,马大三的头颅在地上眨着眼睛,从他的主观视角看着日本兵的交流,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个笑容似乎是在向观众发出疑问,让观众主动思考这一满是荒诞却真实的故事。
荒诞是姜文影片中一贯的表现手法。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是通过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打乱叙事与逻辑,来造成观众思维的跳跃和不连贯,在《鬼子来了》里,荒诞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抗战片的反叛,对大众固有认知的挑战,也体现在身为主演的姜文身上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与主流所宣扬的大众一贯的爱国行为相悖,通过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刻画了整个群体的荒诞意味。而姜文,从一开始的胆小怕死、盲从、软弱到最后的飞蛾扑火,这个人物的荒诞体现在他行为上的不自知,体现在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生活,他甚至都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只是固有时代下一类人的缩影。如他,如村民,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环境赋予了他们善良、得过且过,也最终葬送了他们,一个麻木愚昧的群体,必将在血的教训中清醒。姜文的死亡带来了他眼中的色彩,这种潜藏的血性与无奈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荒诞,所有我们以为的英雄主义,或者根本上都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无畏。
姜文导演的影片偏爱从历史中寻找题材,看似远离现实,实际上却是在隔离现实的气氛中讲述现实的故事。他的思想前瞻性在这部《鬼子来了》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采用黑白胶片,开场时塑造了一个与大众印象中大相径庭的战争和谐场景,日本兵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巡村,跟村民打招呼,给孩子们发糖果……而村民们也已习惯这种生活。
所谓战争时期的奋起反抗、民族大义在这里完全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固有的善良、麻木,姜文在一个战争环境中非战争状态下来展现特定的人们,村民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似乎脱离了历史,这种跨越国境的人性的真实,这种根植于现实开出的荒诞,以及对国民性中愚昧自私的赤裸裸揭露无不让观影者产生一种无力感。
整部影片最后的色彩是神来之笔。姜文自己曾说,为了这几秒钟的色彩,值得将整部影片拍成黑白。黑白色调的严肃真实与内容的荒诞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让观众模糊了银幕空间与现实,但最后马大三眼中的世界变为彩色,他似乎看清了真正的现实空间,从没有自我只是一个符号的人物变为清楚认知现实,强烈的色彩冲击也让观众一下清醒,逼迫我们去思考。
影片所描述的事件真实而残酷,它并不是一场梦境,而是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事件。
影片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姜文在看似荒诞的剧情中完成了他对历史的想象,从感性的激情到理性的思考,他不断尝试新的表达,试图激发观众心中的痛点,让观众能跨越思维的舒适区,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战争,看待战争中真实的人,毫无疑问,《鬼子来了》无论从哪方面进行衡量都能称之为伟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