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心理追凶》这部剧,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恶魔”。
我们要重视心灵的创伤,如果一直从阴影中摆脱不出来,就会形成“创伤后遗症”。悲伤或者仇恨淤集太久,都会滋养心魔,这样会限制一个人看问题的宽度。就像脑子里的淤血,不及时清除的话,很容易领盒饭。
很多古装剧里的“血魔概念”,就是这个道理。小时候看郑伊健陈松伶的《仙侣奇缘》,石生被血魔附体,他之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内因”,而旁人的负面规劝和引导则是“外因”。负能量每个人都会有,只要控制在一个合理波段就好。
《心理追凶》大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汪海澄弄死她哥哥,汪海澄自首,而Doctor钟最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开车坠海......
谁才是大BOSS呢?
我觉得是汪海澄,毕竟她最后还活着,只要她不死,内心的恶魔就不会死。要知道,她杀了自己哥哥,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如果能拍续集,弱弱觉得汪海澄不会善罢甘休,除非Doctor钟没有死,又要扮演正义使者。(对于大结局的各种反转,就像看去年奥运会平衡木决赛的荷兰转体一样刺激)
还记得《陀枪师姐》里的鲍国平么?他的人格分裂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入狱后,他利用《圣经》经文引导信徒郭锦安继续惩罚所谓“罪妇”,这也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障碍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很难根治,除非自生自灭。
《心理追凶》里的案例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反社会人格障碍”。
首先,他们没有“同理心”,非常冷血。同理心是将心比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感受”不到他人的情感,但他们却“知晓”他人的情感。
Doctor王也说过有些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分等级”的,尺度拿捏不当可能引发犯罪,而很多企业家和领导者本身情绪不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且能保持高度理性。
我“知晓”你的情感弱点,我利用它,给你制造一种“虚幻的情感满足”,然后让你对我死心塌地。
尺度掌握好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卓尔不凡的领导力。一个优秀的领导不就是能洞察下属的心理,“知道”他们的心路历程,然后抓住各自“痛点”去引导。这就是大领导们惯用的“画饼大法”。
《心理追凶》里的尺度,已经沦为了“杀人”或者“报复”工具。
其次,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羞耻心,他们越“杀”越兴奋。他们把这种负能量看成一种“救赎他人”,而自己就是“英雄”。
Doctor王是想培养自己的“王国”,从自己的亲妹妹,到未婚妻肚子里的宝宝,都是他的试验品,也是战利品。
当这些人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会不断给他们输出“毒鸡汤”:你是最优质的人,和我一起并肩作战是无上荣耀......他们已经扭曲了是非标准。
这正好体现了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希望得到肯定,而不是否定。
这种虚无的荣耀感正好麻痹了他们。卢健强因为得到汪海澄的“爱”,一直帮她杀人,最后用自杀保全她。Zoe,汪海澄的丈夫……都是如此。
Doctor王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方法,其实就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他常常说:如果要消除你的恐惧,就要把造成你恐惧的人和事消灭,消灭他们,你就不恐惧了。
这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灵指南,而剧中的这群人都有自己的“心灵支柱”,Dr.王是所有试验品的支柱。
但每个人的障碍程度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