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发迹离不开曹丕,当很多人在为司马懿跟对人押对宝的好运气羡慕嫉妒恨的同时,只有司马懿自己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么惊心动魄。
在这场持续数年的夺嗣之争中,曹丕数次与世子宝座擦肩而过,而司马懿的命运也跟过山车一样随着曹丕的沉浮而剧烈起落。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战,曹丕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按照中国立长立嫡的传统,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曹操的合法继承人。
可偏偏曹操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从来没想过立长或是立嫡,他的一贯原则是:我觉得谁行,谁就上。换句话说,就是曹操最宠爱哪个儿子,就把江山交给哪个儿子。
偏偏曹操更喜欢曹植。曹植很聪明,是个率性而为的文艺小青年,很对曹操的脾气,在曹植的身上,曹操总能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曹植文采出众,才高八斗,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地问他:“你这是找人写的吧(汝倩人耶)?”
曹植很不服气地回答:“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哪里用找枪手,不信你考考我(言出为论,下笔成文,愿当面试,奈何倩人)!”
曹操毫不掩饰自己对曹植的偏爱,公元211年,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封曹植为平原侯,三年后又改封为临淄侯。
而且曹操屡次暗示要立曹植为世子,最明显的一次是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居然让曹植留守邺城——这是世子才有的权力。
大军临行前,曹操拍着曹植的肩膀说:“当年我做顿邱令的时候才才二十三,从那时候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没有让自己后悔过,今年你也二十三岁了,你可要努力向你老爸学习哦。”
听到这句话,在场所有人都“嘶”了一口冷气,“这暗示也太明显了吧”。大家一边假装没听懂曹操的画外音,一边同情地看着边上脸都有点发绿的曹丕。
说句实话,曹丕除了不招曹操待见之外,各方面都是最合适的继承人人选。曹丕是长子,看着曹操一路打天下,见识过创业的艰辛,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守成之主。
而且曹丕从小就生活在几个弟弟的阴影下,时刻都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必须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父亲面前做的乖巧些,不遗余力巴结父亲周围的谋士。
长期的压抑势必会造成人性的扭曲,但也让曹丕变得更有城府。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反观曹植,才思敏捷,文采斐然,智商也不低,可惜情商太低,他年纪小,没经历过战阵,不知道天下来之不易。
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曹植真正的缺陷是,他太过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又太过于随性、随意。
他不乐意结交跟自己合不来的人,不乐意巴结能在曹操面前说上话的人,而且他的才华主要集中在写文章上,对于治军治国的认识都缺乏见地和责任,居然能在带兵出征的前一晚喝醉。
可见曹植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和政治家,当皇帝,他远远不如曹丕合适。不过话又说话来,合适又有什么用,曹操不喜欢他,就是不喜欢,曹丕心里很着急。